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医疗器械企业千年大运河河畔邂逅一场别样浪漫

2024-07-01 11:10:5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千年运河,生生不息,以爱之名,岁岁与共。今天,中青报·中青网为这22对璧人献上新婚祝福。带着墨香医疗器械企业、铭记夫妻双方姓名与誓言的报纸,将赠予他们——相爱恒久远,一张永留藏。

  不接亲,不攀比,少花钱,没宴席,更不闹洞房,同时还仪式感强、关注度高,主打一个温馨、欢乐、省心、热闹。一场极简婚礼,不仅为二人标定了生活的新起点,也把双方的人生关键时刻与北京这座城市、北京副中心建设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为这群充满勇气和朝气的年轻人点赞!

  未来,不仅运河之约,还会有浦江之约、汉水之约、天山之约、海峡之约……我们愿将这清新简约的婚俗之风带到全国各地,用实际行动引领婚事简办的新风尚。

  波光粼粼的河面、简洁的白色礼服、庄重的结婚誓言……在这个炽热的6月,95后姑娘张晓文和丈夫徐帅将迎来一场别样的婚礼——6月25日,北京通州大运河河畔,他们将与其他21对新人共同举办一场集体婚礼。

  这是一场以“爱在新时代情定副中心”为主题的北京市直机关青年集体婚礼,同时也是北京市民政局指导的北京市第七届集体婚礼,由北京市直机关团工委、北京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中国青年网和共青团通州区委共同主办,希望以此鼓励青年用爱心建“小家”、奋发图强为“大家”,引领更多青年扎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很兴奋,也很期待!”这两天,张晓文刚试完婚礼上要穿的礼服,在她的想象中,这将是一场热闹、浪漫的婚礼,“不仅能见证自己的幸福,还能见证别人的幸福。这将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别样的浪漫回忆”医疗器械企业。

  眼下的通州大运河两岸,随手一拍,便是仿佛要溢出屏幕的绿意。深嵌在这片浓绿中的汤汤河水,连通南北,已流淌千年,如今又将见证一群年轻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张晓文的工作地点离大运河不远,她和丈夫徐帅也是在通州相识、相知。今年5月16日领证那天,徐帅特意为张晓文准备了一个惊喜——99朵红色玫瑰直接送到了民政局门口,在那里迎接她。

  领证不久,还沉浸在甜蜜惊喜中的张晓文看到了这场集体婚礼的招募通知,“又是一个惊喜”!“以前看到新闻中有不少地方婚礼,我很羡慕,当得知可以参加副中心的集体婚礼,我们非常激动,也很荣幸”。

  95后姑娘徐漪清亦有同感,“古漕运码头前,千年大运河畔,集体婚礼的举办地点太让人惊喜了,感受到了组织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她很期待在婚礼当天登船游览大运河,“百年修得同船渡,一定很难忘”。

  来自江苏南通的徐漪清硕士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以及整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生机勃发,而且她和丈夫彭源舒的爱情之树也在大运河畔生根发芽。

  用他们的话来说,两个人的相识方式“十分老套”,由父母介绍认识,但恋爱进程“迅猛”,相识不到3个月就决定缔结婚约、相守一生。“说不定是上辈子说好在一起的。”彭源舒说。徐漪清补充道:“像是走过很漫长的路,然后一抬眼,就看到了他在那里。”

  在徐漪清看来,集体婚礼的形式务实、节俭,符合现在社会倡导的新理念、新风尚,同时这也是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相互见证,“能感受到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了,接下来要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家庭力量”。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婚俗文化与体验。”近些年,北京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会长雨浓观察发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愿意尝试新的婚礼形式,如派对婚礼、低碳婚礼、公交车婚礼等,“他们乐意以更加轻松自在的方式来完成这场人生中的重要仪式”。

  集体婚礼是一种特别的婚礼形式,雨浓希望在婚礼举办过程中,向社会传递健康的婚姻价值观和理性消费观,鼓励更多的新人为爱“减负”,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与倡导者,让文明新风吹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婚礼仪式上,新人们还将收获一份特别的新婚礼物——刊登了他们结婚启事的《中国青年报》,他们的姓名、誓言等以铅字印上这份“历史的底稿”。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千帆过尽,与子同舟”“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新人们准备刊登的结婚誓言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携手一生的坚定、力透纸背的爱。

  从2014年初入大学校园时的青涩表白,到读研时的异地恋爱,再到后来领证结婚、安家北京……95后刘秋艳和丈夫郜家乐一起走过了10年。10年时光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刘秋艳在为这次婚礼整理照片时注意到,最初的照片多是他们两个人,后来的合照里渐渐多了朋友、多了彼此的家人……

  不久的将来,他们的“人生照片”中还会再多一张新面孔,现在他们正学着如何做父母,准备迎接他们的孩子。余生漫长,新的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他们选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他们看来,结婚誓言用这简单的8个字足矣。

  “现在电子信息太多了,将结婚启事印上面向公众的报纸,这种形式更正式、庄重,并且报纸可以保存很久,很有纪念价值。”刘秋艳告诉记者,她准备多收藏几份当天的报纸,将它送给亲朋好友,也准备将它珍藏在“家庭档案”。

  去年七夕节前夕,《中国青年报》就面向已领取结婚证的新人,推出“七夕同喜”结婚启事征集活动,最终刊登了18对新人的结婚启事。像是一封写给自己、写给未来的“情书”,他们爱的誓言将随着这份报纸在时光中流转,成为他们缔结良缘的见证,引来不少年轻人的祝福和点赞。

  雨浓说,刊登结婚启事是一种具有传统意义和现代价值的婚姻宣告方式,复古且浪漫,“我身边许多90后都很喜欢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在他们眼中,相较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在报纸上公布喜讯显得更加正式,这不仅是一种喜事的宣告,更是对爱情的坚定承诺”。

  “顺理成张,徐你一生”,这是张晓文和丈夫精心准备的誓言,里面包含二人的姓氏。在她看来,将誓言印上报纸,这种“纸质版”的浪漫很有仪式感和庄严感,“微博、朋友圈等还是属于个人的平台,在公共媒体上刊登简单的几句话,有种向全世界‘官宣’的感觉,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幸福和喜悦”。他们准备好好珍藏这期报纸,以后还可以向自己的孩子展示。

  “翻开报纸,也许有人注意到我们的结婚启事,即便并不相识,但他们内心可能也会闪过一些对我们的祝福,这就足够了,也很幸福了。”即将参加这场集体婚礼的新人郭凯明说。

  在郭凯明看来,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默契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不需要多说,就能明白彼此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而妻子于静就是他要找的那个心有灵犀的人。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将“君之我所系,卿之我所意”作为二人的誓言,希望二人之后的生活继续有满满的爱和默契。

  郭凯明今年35岁,在遇到妻子之前,尽管父母一直在催,他并不着急结婚,毕竟“习惯了一个人,自由自在,很舒服”。

  但郭凯明认识了山东姑娘于静之后,二人逐渐相知、相爱。去年10月的一个傍晚,他们开车从北京延庆返回城区,那天天气不错,二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于静随口提了句“要不要领个证”,郭凯明脱口而出,“可以啊!”就这样,15天后,这对恋人正式结为夫妻。“遇到了对的人,结婚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他说。

  丈夫徐帅是张晓文的第一位“相亲对象”。没认识徐帅前,她认为,“不要因为自己年龄到了就要结婚,结婚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而不是让自己背上枷锁,不能将就”。

  但在与徐帅相处的过程中,张晓文体会到不一样的幸福。迈入婚姻,张晓文感觉像开启了人生“新副本”,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即便到现在,依然感觉被宠爱。”刘秋艳告诉记者,10年的时间并没有冲淡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中肯定会有摩擦、矛盾,有时我也会反思自己,也会作出改变,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这场集体婚礼也是市直机关团组织积极服务青年的举措,希望借此积极展现机关青年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良好精神面貌,进一步引导机关青年岗位建功、奋勇前进,在建设让党中央和市委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政治机关、首善机关、模范机关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彦来也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携手共进,共同成长”。

搜索

网站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