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K体育新闻中心
News

记医疗器械企业者我在西藏日报做融媒体
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这个片子拍得极其感人,角度很特别,他一直没有发声,却时时有他的身影……”2024年8月27日,在“高原报人”的微信群中,西藏作协副主席、第十三届骏马奖得主、著名作家尼玛潘多发了这样一段话。
“高原报人”是西藏日报的员工群。潘多老师这段话评价的是由西藏日报新媒体部门制作的全国对口30周年七集纪录片《心上高原》的第二集《见字如面》。纪录片播出后,行走在西藏日报社大院里时,总有同事对我说——这组片子真不错,看得眼泪都下来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感慨万千,《心上高原》能得到肯定,既是西藏日报新媒体部门逐步走向正轨的印证,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自己工作的一份答卷。
2023年4月12日,作为中宣部第三批中央及部分省(市)新闻出版业务骨干“组团式”干部,我离开上海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开始为期一年半的工作。
根据组织安排,我担任西藏日报社编委、新媒体主要负责人,负责西藏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视频、官方微博的策采编发以及推广等工作。抵藏后,报社领导第一时间通报了报社正在谋划的改革方向,将从“以报纸为重”的模式向“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转变。
一年半转瞬即逝,回首500多天的工作,策划会上脑力碰撞中激烈的争辩言犹在耳,和同事们挑灯夜战到天明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500多天,收获与感动时刻充盈着我的身心,让我久久回味在藏的点点滴滴……
新媒体部门当时还是一个临时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医疗器械企业,就是团队士气不振。排摸后得知原因,一是任务繁重,二是大多数同事对于自己在机构改革中何去何从心有疑虑。
我与主要骨干谈心,听他们讲顾虑,然后以自己所在媒体的改革实践中全媒体人才的稀缺性、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入手,让大家明白只有“以产品立身”,做出有影响力的产品,才能在改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在报社改革中变“人选我”为“我选人”。同时,逐步推出系列改革举措。
首先,引入“外援”,快速提升能力。在派出单位上海报业集团及解放日报社的支持下,我将“上报云课堂”引入西藏日报,课堂内容包括公众号制作、视频拍摄与剪辑、内容渠道运营等,让西藏日报的同事得以与业界大咖“云相见”,快速学习医疗器械企业、积累成功经验。
其次,掌握节奏,精心打磨产品。分别在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推出反映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24小时》、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2周年三位藏族女博士讲述沧桑巨变的动态H5互动长卷《七十二载,听她们说》和讲述藏博会前世今生的H5产品《解码藏博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品,由刚入职记者操刀的动画短片《宝“藏”朋友圈》还获得了抖音的开机屏推送。这些稍显稚嫩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增强大家信心的同时,团队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开始提前策划重点报道。2023年5月,我们开始研究习考察西藏两周年的报道,经过多方脑力激荡,派出全媒体采访组,沿着的足迹,深入桃源人家、山川大泽、千年古城,采访了十位当年亲历考察的干部群众,制作完成了《,扎西德勒!》这一结合H5手绘长卷、短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十集融媒体产品,产品分别在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和中国西藏新闻网以汉藏两种语言播发。相关部门表扬该组报道有“题眼鲜明、声画并茂、细节感人、推送精确”四大亮点。后期又陆续在2023年国庆期间推出特别策划《“第一滴水”出西藏,于神州成江河》、墨脱公路通车十周年时推出《遇“道”墨脱》系列等。
2024年,进一步聚焦重大主题报道。西藏地方两会期间,西藏日报新媒体首次在人民会堂搭建了全媒体演播室医疗器械企业,邀请代表委员走进直播间,现场录制访谈节目;新媒体部门首次派出记者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丰富了西藏日报两会报道的形式,也让新媒体队伍得到了一次重要的锻炼。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纪念日,首次利用AI技术,结合手绘、情景演绎等,推出了原创AI动画短剧《农奴扎西次仁的时光之旅》;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专访202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推出六集纪录片《寻找尼玛扎西》;世界环境日前,聚焦西藏四件大事中的“生态”重点项目,推出《快看!北山砂石上开出了桃花》等融媒报道。
新媒体部门业务范围广,时效要求高,我提出了“以制度立规”,让融媒体产品的生产有迹可循、有规可依,避免因团队变化导致产品质量的大起大落。
首先,建立每日碰头会和月度例会等制度。每天的碰头会主要是早中班交接,盘点稿件情况、做好重点发稿安排,重点讨论当日和近期节点报道。每个月初的月度例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分析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视频组指定人员发言,发言内容要求做纵向数据分析、横向竞媒对比,并提出下个月重点报道与初步设想。这种总结虽然给发言者一定压力,但可以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不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岗位上想问题,练就更广阔的视野。我们还会邀请参与重点报道的编辑记者特别是年轻编辑记者分享报道的经验与教训。月度例会制度也确保了重大节点和重大策划的提前量,选题确定后,则会指定召集人,分步骤细化和实施,这样可保证产品制作有相对充裕的打磨时间。
其次,编制发布会及重大主题报道排片表。政府相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会、重大主题报道等有一定的共性,在针对重点产品、重点策划打好提前量、做好情景推演的同时,我提出采用格式化样表让任务分配、节点安排更具可视化,定任务到人、定节点到日,实现了重点策划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最后,建立图文与视频直播常态联动机制。经过多次尝试与分析,我们发现客户端读者对图文、视频直播的关注度非常高,可以有效拉动客户端的下载量。但视频直播往往需要各个小组的合作,也需要报社其他部门的协同。为此,建立了包含各部门成员在内的常态化直播微信群,提前发布直播预告,邀请各部门(单位)参加。目前,西藏日报视频直播跨部门、跨地域的合作已成常态。
西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直播通信信号无法实现全覆盖,信号稳定性也比较差;西藏日报硬件基础薄弱,没有移动导播台,以往视频直播只能借助视频平台软件录入一路信号,更别提接入客户端,严重制约了直播质量。如2023年10月,笔者带队采访墨脱通车十周年,前往格林村就特色产业进行直播,但视频直播出现卡顿、断线,直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此,考虑到在西藏做室外直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室外直播特别是野外直播恰恰是西藏日报有别于内地媒体的特色之一,西藏日报社专门升级了直播设备,并邀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技术骨干对直播团队进行全流程培训,随后直播团队赴林芝、波密等地密集开展视频直播实地演练。
今年4-9月,我们先后开展了林芝桃花节、2024西藏高考、首届农牧动会、西藏首届牛皮船(龙舟)赛、拉日高速通车、“点亮 秦淮灯会”、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西藏分赛场系列、望果节系列、雪顿节系列、半马等共计35场次的直播,其中2024西藏高考首次实现了全区域、全平台直播,客户端、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总收看用户超过100万人次。
经过密集的实战淬炼,西藏日报视频直播已经实现了从直播主持、前端拍摄到导播分发、平台管理的自有团队建设,每个流程也都设立了A/B角。
考虑到视频直播的复杂性,特别是西藏地理环境、通信基础设施的特殊性,为避免不同直播环境下出现特殊状况,除了直播前的情景推演之外,新媒体团队还在尝试编制《视频直播手册》,着力建立视频直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避免因人员变化影响视频直播质量。
视频直播时间长、人力成本比较高,为扩大视频直播内容的利用率,我们会将直播画面加以剪辑,以碎片化的产品在视频平台实现多层次传播,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也会配上相应的文字、图片后刊出。“一鱼多吃”不仅提高了平台原创产品的占比,同时也丰富了新媒体产品的形态。例如,我们在“2024年春耕春播开耕仪式”直播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在西藏,我们这样唤醒大地》《万物“耕”新——春堆村春耕全记录》《3月16日,藏历二月七日,西藏各地举行隆重开耕仪式》《西藏春耕仪式上,第一犁牛劲十足》等5期融媒体产品,与视频直播形成交叉传播,浏览量超过55万。其中,纪录短片《万物“耕”新——春堆村春耕全记录》还推出汉、藏、英三语版本,分发至藏文视频平台、中国西藏新闻网英文频道等。
西藏日报此前的新媒体发展,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号,但对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够,自有平台客户端的建设,从外观呈现到内容配置都比较粗放,记者在客户端发稿不纳入绩效考核,这些都导致客户端内容单薄、下载量少、点击量低,团队士气低迷。
综合评估后,我决定借鉴内地主要省级党报的通用做法,尽快提升客户端内容架构、版式呈现、功能配置。2023年5月,我先与客户端同事一起研究后列出需求清单,再与技术公司逐条落实。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客户端实现了弹窗推送、要闻滚动、模块构建、图文直播、视频直播、问卷调查等功能,在此之上,还对客户端版面进行了大幅度优化,使得版面呈现更加丰富美观。随后,在客户端内容的提升上也提出明确要求:首先加大每日稿件更新量,逐步提升到原来的3倍左右;其次提高首页版面的更新频率;第三是增加图文、视频直播的频次。2023年6月7日,客户端首次启动西藏七市地高考同步图文直播,直播点击量超过18万,第五届藏博会开幕当晚又首次实现了“图文+视频”直播,此后陆续推出了半马、西藏七市地“庆国庆 唱国歌 升国旗”等直播。
一系列的举措终于见到了成效,目前,西藏日报客户端日均点击量已稳定提升至调整前的6倍以上。
完成初步目标后,为了让客户端更好地适应改革后的需求,2023年10月,我们陆续收集了客户端使用中存在的19个问题及后期改版需求,重点聚焦前端瀑布流显示、后台数据库优化、全网传播分析、两网融合、智能辅助写作等,与技术公司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商讨解决方案。目前部分功能已经实现。
我们还主动与报社内部和区外媒体开展合作。内部向报纸编辑部、藏文新媒体主动推荐产品,“一鱼多吃”不仅实现了内容共享,提升了传播效果,还打破了报社原先部门间的藩篱。区外媒体间,我们积极拓展版权合作,要求值班编辑加大稿件整合力度,同时将西藏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产品逐步向区外省级党报平台、商业平台推送,尝试与其他省级媒体建立合作互推关系。此外,我们还积极与区外媒体开展联合采访(直播),如去年国庆期间,西藏日报新媒体与京沪粤等8家省级媒体联合推出了“最是书香能致远 长假带您打卡图书馆”视频直播、今年8月与重庆日报等联合开展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五周年联动直播等。
一年半的工作结束得有些猝不及防,特别是在西藏日报改革全面启动,自己刚被任命为全媒体新闻中心这个接近120名记者编辑的部门召集人没多久就离开,还是有太多的遗憾与不舍。回望短暂的工作,有感谢,有感恩,也有一些感悟: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确立为西藏工作的“四件大事”。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党报,特别是在融媒体产品生产方面,必须多综合考虑一些因素,切不可因为追求流量而忽视了正能量,“稳定”这一根弦时刻不能放松,在选题策划、文案写作、画面拍摄、后期剪辑、配音配乐时都要再三思量。
西藏是融媒体产品生产的富矿。绝美的风景、独特的文化,都让人们对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未知的渴望。但对“高反”的恐惧又让很多人很难下定决心抵达这片雪域高原,一睹藏地文化的风采。对西藏,外界有太多的猜想与传说,这从社交媒体上似是而非却又大受欢迎的所谓“宝典”“秘笈”可见一斑。这也让“西藏”具备了自带流量的关键,因此可以说西藏是一座融媒体产品生产的富矿。
□ 全国对口30周年系列纪录片《心上高原》预告片和第一集《山海重逢》
西藏日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启动,让西藏日报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展示西藏的风土人情,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满足人们了解西藏、看见西藏的需求。
西藏是涉藏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当前,涉藏国际传播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媒体不断加大议题设置力度,分裂势力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国际舆论。要想不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就要突破西方议题设置,客观、多角度、用适合国际主要社交平台的传播模式大胆发声。
媒资迫切需要数字化和市场化。西藏日报的大量历史图片还处于纸质版或胶片状态,在数字时代,这种状态下的资料不仅容易损毁,而且也不利于检索和再利用。与内地不一样的是,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管理政策,有关西藏的历史图片在市场上极度稀缺,如能将西藏日报现有的纸质、胶片版的历史图片数字化,借鉴商业图片网站模式构建图片录入、检索、销售等系统,既可弥补西藏日报没有图片系统的缺失,满足全媒体转型后大量稿件的配图需要,也可以实现系统地对外销售,实现投入、使用、产出一体化。
此外,西藏日报是国内公认的藏文翻译最权威的机构之一,拥有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藏文语料库,但在语料库的利用方面缺乏市场化经验。如能将这些语料库活化利用,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也可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