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K体育新闻中心
News

医疗器械企业生猪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上涨头部猪企决定扩产
多家饲料企业近期发布涨价通知,每吨饲料的价格上涨50元至300元。同时,多家猪企宣布2025年生猪产能将扩大。生猪价格回落、饲料价格上涨,猪企的扩产有多大风险?
有头部猪企已确认会在2025年扩产。温氏股份称,公司初步制定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3300万至3500万头,其2024年销售肉猪(含毛猪和鲜品)3018.27万头;神农集团计划销售生猪320万至350万头,且预计2027年突破500万头,其2024年销售生猪227.15万头;重整后的正邦科技更是预计2025年销售生猪超过700万头,与2024年的414.66万头的生猪销售数据相比,产能增加近70%。
神农集团方面表示,实体行业产能扩张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企业要提前准备好土地、猪场以及人才。公司在2023年就确定了2025年产能增加的计划,除非市场波动很强烈,不然不会跟随周期做大的调整。目前,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的完全成本为13.7元/公斤,2025年的完全成本目标是13元/公斤以内。
在生猪养殖业,能繁母猪的数量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量。有猪企计划将2025年能繁母猪的数量增加50%左右。天邦食品称,公司2025年计划会根据资金情况,逐步实现40万头的能繁母猪目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该公司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为26.18万头。
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196家养殖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为905.27万头,环比上涨0.71%,同比上涨15.35%。对此,卓创资讯生猪市场分析师李晶认为,养殖端暂未开启去产能模式,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增长走势,周期拐点未至。
在“产能增加—供应给市场的生猪数量增加—生猪价格下跌”的周期逻辑下,猪企为何还要扩产?多数猪企均表示,企业要布局未来产能,当进入“产能减少—生猪供应量增加—生猪价格上升”的周期时,才能够积极进入市场。
规模猪企的产能在增加的同时,散户的产能在下降。行业数据显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20的猪企的生猪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58%。从2018年到2024年,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也从49%提升到了70%左右;2018至2023年,散户数量的降幅也超过40%。
出栏加速压制年后供给压力。据涌益咨询数据,2025年1月全国生猪日均屠宰量达20.56万头,环比增长11.23%,同比增加8.33%。因行业对年后猪价预期悲观,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猪出栏持续超卖,供给压力部分前置释放。伴随大猪存栏占比下降,年后市场抛售动能或边际减弱。
大猪供给缺口逐步显现。截至2025年2月13日,涌益样本显示150kg以上大猪出栏占比仅4.04%,周环比下降0.22个百分点;Mysteel数据亦指出,1月140kg以上大猪存栏占比环比减少0.12%,同比收缩0.35%。大猪存栏持续去化或限制后续肥猪供应弹性,肥标价差走扩进一步印证结构性短缺。
产能去化节奏平缓。钢联样本显示,2025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微降0.04%,行业补栏意愿分化医疗器械企业。当前仔猪补栏旺季启动医疗器械企业,15kg仔猪价格达630元/头,同比显著上涨,但后备母猪价格维持稳定,表明行业扩产仍持谨慎态度。
毛白价差高位运行提振需求韧性。截至2025年2月13日,涌益监控样本毛白价差为4.82元/公斤,显著高于2022年以来同期水平。消费回暖背景下,终端对猪价承接力增强,尤其元宵节后务工返城及开学备货对短期需求形成拉动。
冻品库存低位或触发补库需求。全国冻品库容率降至14.57%,同比减少2.8个百分点,库存压力显著减轻。随着猪价下探至14元/公斤以下,部分贸易商或启动冻品入库,进一步缓冲价格下行压力。
上市企业出栏分化,均价环比承压。1月主要11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779.46万头,同比增5.8%,但企业间表现分化。温氏股份、新希望出栏量同比持平或增长9.9%,而大北农、京基智农等同比降幅超10%。销售均价方面,8家猪企商品猪均价环比下降0.3%-3.9%,正邦科技、大北农出栏均重环比分别减少3.2公斤、10.2公斤,反映企业加速出栏策略。
总结来看,生猪市场短期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行业产能去化缓慢及消费淡季制约反弹空间。需警惕企业竞争性出栏对价格的压制,同时关注冻品补库及二育入场等边际变量对价格的托底作用医疗器械企业。未来价格走向或取决于产能去化节奏与需求复苏强度的动态平衡。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