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体育新闻中心
News
医疗器械企业热点 碳足迹、碳资产与管理会计框架
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基于国情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因此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低碳转型压力,如何借助管理工具更好地进行碳资产、碳足迹管理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分析了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碳资产、碳足迹管理的政策文件,探究了碳资产、碳足迹与管理会计的内在关联,并结合实际案例应用分析,构建了“宏观战略+降本增效+管理会计报告”的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分析框架,为更好地利用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推动构建碳足迹、碳资产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医疗器械企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机遇与挑战。企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对外如何依托政策法规立足长远战略规划并进行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内如何利用运营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内部碳足迹核算、碳资产管理体系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所产生碳排放量的实际情况,是衡量企业对环境影响程度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对碳足迹进行管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设,制定了相关政策,旨在构建与国际相适应的碳治理体系(汤芳等,2023)。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和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任务,这对于提升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制定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规定了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指出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迈向碳足迹管理的新时代(杨啸,2024)。
碳足迹核算与管理是企业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活动,而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因此如何利用好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足迹核算与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也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比如针对电商行业,张燕雪(2023)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体现的管理会计功能与电商低碳经济理念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碳足迹管理的电商行业管理会计体系;针对工业,宋昊等(2022)结合炼化企业实际,立足于碳交易市场完善和国际准则趋同的角度,探索构建了适用于炼化企业的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于一体的碳会计体系;黄昊等(2024)以物质流成本会计为理论基础,结合对火电厂的实地调研为火电企业设计了精细化的碳成本核算体系,并以此对碳成本进行了核算与控制。总的来说,融合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开展企业碳足迹核算与管理,正逐渐发展为会计界与实务界的热点议题。对企业而言,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助力其构建低碳价值链与碳核算体系,系统监测与控制碳排放量,提升碳资产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实现战略规划并提升经济效益。
本文以企业低碳经营管理活动为切入点,剖析碳管理全流程,构建了“宏观战略+降本增效+管理会计报告”的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分析框架:依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对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企业低碳转型编制远景规划,依托碳流分析对企业碳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以实现“降本”,结合碳足迹核算对企业进行碳绩效管理以实现“增效”,基于低碳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碳足迹以呈现管理成效。文中结合华电集团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如何利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推动构建和完善碳足迹、碳资产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双碳”目标。
碳足迹管理是指针对个人、组织、事件或产品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涵盖核算通则、核算标准、因子数据库、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与规则国际化等方面。核算通则是指碳足迹核算应遵循生命周期观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获取、能源和材料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以及末期处理和最终处置等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核算标准是指针对核算通则制定的国家部门与地域、企业组织及产品层级三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建立因子数据库,能够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与公共服务,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Excel数据库与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等。碳足迹标识认证是一个评估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标注产品碳足迹量化信息,引导企业节能降碳。碳足迹分级管理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水平对其进行评价与分类的方法,建立排放等级以引导绿色消费。碳足迹规则国际化是指制定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增强各国之间的数据可比性,促进国际贸易合作。碳足迹管理可促进碳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同时推动管理会计与碳融合发展。
碳资产管理是指企业对自身经营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科学管理,主要分为实物管理、技术管理、价值管理与综合管理。其中,碳资产实物管理涉及对企业碳排放的直接监控与管理,旨在监测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包括碳盘查、碳排放、碳综合利用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资产技术管理是实现企业碳减排目标和优化碳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碳减排技术、碳足迹核算、优化工艺流程与生产管理水平、碳交易策略制定与执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碳资产价值管理涵盖了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项目开发、碳交易、碳金融衍生品管理、优化碳资产配置以及提升企业形象和信用评级等多个方面。碳资产综合管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包含战略规划与组织架构、数据管理、碳风险管理、碳信息披露、碳资产人才培养管理等多个方面。总体来说,碳资产管理不仅可以强化碳足迹的核算、检测与体系建设,还能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创新,丰富管理会计应用场景。
在企业实施低碳转型过程中,管理会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包括战略管理会计、成本核算控制、价值链分析、投融资决策与管理会计报告。其中,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企业为适应战略管理需要而做出长远期规划,在“双碳”目标下能够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控制是指在对企业进行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价值理念”和“工具理性”等核心概念并核算(冯巧根,2018),同时根据相关原则与方法,定期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范围并实施成本控制。建立精细化的碳成本核算控制体系可促进企业降低单位碳成本,推动节能减排项目实施。价值链分析旨在揭示企业在哪些环节上存在技术瓶颈与落后现象,促进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管理可进行低碳供应商的选择与链企协同减排。投融资决策在碳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有助于企业识别筛选并投资优质低碳项目、购售碳排放配额与优化碳资产资源高效配置,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益。管理会计报告是对企业财务与自身业务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且能够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需要的报告。该报告呈现了碳排放数据与成本效益分析方案,有助于推动内部管理优化,落实政策与监管要求。依托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可系统识别、开发与管理碳资产,同时精细化碳足迹管理流程,推动碳管理体系化。碳足迹、碳资产与管理会计的关联如图1所示。
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识别并充分利用各项有效工具进行,而管理会计工具就是代表之一。冯巧根(2018)认为,企业在以“互联网+”和“智能+”为特征的新时代,实施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创新驱动,从差异化管理向要素融合方向转变;潘飞和雷喻捷(2023)认为,管理会计工具是实践的“刀”,关键要解决的是如何组合运用的问题。碳足迹核算与管理需要贯彻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原材料采购到废弃物处理、从技术开发到市场销售,而“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加快了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的创新,也推动了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综合运用各项管理工具,从而促进生产运营绿色低碳化。
本文构建了一种管理会计与碳足迹、碳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医疗器械企业,主体框架分为三部分:宏观战略制定表规划、企业降本增效以落实、企业信息披露示效果。第一部分,企业依托战略管理会计参与低碳转型规划,针对政策文件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制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略风险管理,满足企业战略需求并进行战略规划。第二部分,依托“降本增效”思想考虑企业如何落实前一阶段的战略规划。一方面,根据碳足迹核算流程对企业进行碳成本习性分析,建立碳成本控制体系,加快碳成本与传统成本融合核算,以实现“降碳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与生产全过程化理论,分析并量化评估碳管理运营成效,促进价值持续创造以实现“增碳绩效”。第三部分,基于低碳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报告能够反映企业碳足迹管理、碳资产配置效率与效果,主动识别并管理低碳价值链,建立碳排放信息核算体系,编制管理会计报告,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碳化”。管理会计与碳足迹、碳资产管理结合理论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旨在推进各省基于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与发展阶段等现状,围绕“双碳”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本文以“1+N”政策体系为宏观背景,通过分析企业外部所处自然环境、政策指引与经济环境等条件,剖析内部资源布局、组织结构与竞争优势等现状,以低碳转型战略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权变适宜的竞争战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如图3所示。
(1)低碳转型战略环境分析。低碳转型战略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会计的起点,是企业制定决策的依据,本节主要围绕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战略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识别企业生产经营中直接、间接的碳排放源,以评估当前能源消耗结构,审查企业已有的管理流程与制度以评估是否支持低碳运营。剖析价值链评估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各个环节对碳减排的贡献和效益,识别并优化高碳排放环节,降低整体碳排放。总结企业内部碳管理会计工具运用情况,如碳决策、碳成本核算控制、碳预算规划、碳绩效管理及指标体系等,基于传统会计体系,融合碳元素完善理论框架。识别碳排放权交易支出、低碳技术和设备的购置成本、减排设备的折旧费用等碳成本,构建包含碳排放相关指标的绩效度量和指标体系,如碳排放强度、单位产值碳排放量等,制定包含碳减排目标的战略预算,将碳减排支出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外部环境分析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与经营环境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国际碳减排准则要求、国家及地方政策与法规环境等,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和《巴黎协定》(2015年)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件,这奠定了全球范围内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法律基础,明确了基本框架与路线。我国也已先后颁布了基于我国背景的“双碳”政策法律法规,如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碳税政策、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重启等相关文件。相关政策法规会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成本结构与经营策略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行业分析可以从现有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展开,探索关注低碳技术的成本效应与可行性,因地制宜引入相关技术,从源头上实现医疗器械企业碳减排,也要分析消费者对环保与低碳的关注度,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策略,开发低碳环保产品。最后,经营环境分析围绕供应链,关注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碳排放,通过选择低碳供应商,优化物流运输,协同推进低碳转型,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绿色化。
(2)低碳转型战略目标制定。低碳转型战略目标制定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围绕公司层面、经营层面与职能层面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公司层面的分析围绕企业低碳战略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愿景与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展开。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识别主要碳排放源,了解市场需求并设定低碳目标,分析低碳发展路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出绿色产品与服务,加强品牌影响力与社会责任,提升市场竞争力。经营层面的分析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展开。选择绿色供应商,采用绿色包装、节能运输降低碳排放量,优化物流网络布局与运输方式。职能层面的分析强调各部门资源整合协同降低碳足迹,设定共同目标并分解责任与任务,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与奖惩体系。
(3)低碳转型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基于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规划。战略定位表明了企业发展方向,战略成本管理不是以追求成本最低为唯一目标,而应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紧密结合,以优化成本结构及实现低碳生产与运营。要基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进行价值链分析,探讨低碳转型经营对价值链的影响,调整价值链战略环节并进行成本效应分析,持续推动价值创造。成本动因分析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与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一方面,企业低碳转型需要较大的初期投资,如引进低碳技术、改造生产线,企业可利用资产重组与横向合并的方法,采取低碳型规模化发展道路,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员工参与、生产能力利用与学习及经验等执行成本动因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低碳转型规划。
(4)低碳转型战略风险管理。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主要是识别企业践行低碳经济所导致的经营不确定性并进行预警,从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事前阶段,明确低碳转型目标和愿景,针对企业已有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与企业领导,识别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与供应链风险,定性、定量与综合评估企业低碳转型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转型计划和时间表。事中阶段,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与预警系统医疗器械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并实施,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事后阶段,对企业生产转型进行全面回顾,提炼经验并分析不足,评估转型成效,及时进行反馈并调整,推动持续改进以促进企业巩固低碳转型的成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管理会计工具使用的信息载体,管理会计报告近年来结合我国企业现状逐渐实现了中国式发展。张川等(2021)基于会计理论框架并借鉴财务会计报告,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格式、使用范围与编制规程进行了展望;黄婉霞(2024)识别了化工企业产业路径中蕴含碳的相关环节,并以此设计出融合碳预算、碳成本与碳排放的碳管理会计报告,为化工企业高效实施低碳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企业低碳转型应构建基于低碳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经营管理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1)低碳价值链构建及管理。价值链是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而低碳价值链是指将低碳嵌入传统价值链,将低碳技术运用到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中,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价值创造和传递过程。基于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到最终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企业构建低碳价值链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低碳生产方式转变、低碳供应链管理、低碳产品设计与开发、低碳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方面。低碳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企业全面审视自身运营过程中碳排放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构建并管理低碳价值链,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对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准确计量和报告,同时加速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建立一套基于自身经营特点与状况的碳足迹信息系统,涵盖原材料采购、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营销、运营等环节,实现碳足迹录入、核算、控制、优化的全流程管控。
(2)融入低碳理念的管理会计报告发展。管理会计报告既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载体,也是管理会计活动过程和结果绩效的表达,目的是将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并提供给内部使用者,为企业单位决策提供支持(贺颖奇,2020)。随着企业低碳转型的推进,管理会计报告将更多地融入低碳理念发展,通过核算、报告和分析低碳活动,支持企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报告在原有报告的基础上,更多聚焦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低碳生产方式转变、低碳供应链管理、低碳产品设计与开发、低碳市场开拓与营销等环节。报告的目标应依托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报告的内容应既综合企业常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又涵盖低碳活动所产生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重点关注企业围绕碳排放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支出费用以及各类绩效,包括企业内部成本、碳排放管理引起的外部成本,以及所带来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等,充分客观地反映企业低碳转型各个阶段的经营状况。
围绕企业低碳转型,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应形成统一的规程与格式,将碳排放量、碳减排效果、低碳项目的投资回报、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效果、低碳技术研发支出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成果等指标纳入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内容中,为编制者准确传达信息与使用者解读信息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同时增强同类竞争企业之间财务经营状况的可比性。
随着“双碳”目标确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深度推进,能源电力行业正在当前碳市场背景下有序开展碳减排工作。中国能源电力央企作为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作为中国绿色低碳化发展的核心责任主体,承担着创新低碳化发展模式的重要责任。作为发电行业龙头央企的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集团”),在企业低碳转型中做出了多方面的实践。本文对华电集团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华电集团的降碳实践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华电集团根据国内现状与政策,针对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率先编制了中长期(2018-2035)碳排放专项计划,制定了明确的减碳目标:“十三五”期间通过电源结构调整贡献碳减排量4.5亿吨,水电和风电贡献碳减排量分别达到2.6亿吨和1.2亿吨;明确将风电、光电、水电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最强增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西北沙戈荒、西南水风光、沿海海风光、集群化开发建设,构建形成“3+N”风光电空间布局,同时打通绿氢“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华电集团在总部层面成立了碳排放管理机构,印发集团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结构、排放与市场三类指标、九个评价参数的碳排放目标体系,年均投入约85亿元推进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十三五”以来累计关停高能耗、高排放小火电356万千瓦,占全国下达关停计划规模的16%(华电集团项目课题组,2020)。华电集团在央企中首家发布中英双语《“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专项披露“双碳”信息,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也帮助中国面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华电集团发挥信息化优势构建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推出了一套“元素碳检测技术指导书”,制定了以元素碳含量实测为核心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集团构建了数字化碳排放管理平台,建设了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打通了各业务间数据、服务、流程壁垒,实现了业财一体化,建立了电煤集约采购“三平台一系统”,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了生产监管及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高精度发电场站虚拟副本模型,实现了电力生产“人+机+物”全数字化要素的风险状态感知和数据采集。在科技创新方面,华电集团加强科技发展趋势和战略规划,构建了“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分类设置电力生产、电力建设、煤炭、研发及数字化四个科技委专题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医疗器械企业合。同时,集团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强化原创性引领科技攻关,推进培育“新型电力工控系统”“燃气轮机”“氢能”“水能”等原创技术策源地。集团还融合区块链技术建设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从碳排放数据汇接到供应链协同脱碳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可信、流程高效、管理科学的支撑体系。
华电集团提前布局碳排放权、用能权及电力市场等多市场耦合发展管理模式,并形成了“事前审批制、事中监督制、事后校核制”的全过程管理方案,配套建设交易履约“操作票”机制。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初期,华电集团率先完成全国碳市场首日首批交易,单日交易额超过2500万元,并实现了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100%履约,完成了全国首笔CCER抵销配额清缴。同时,集团参与了全国碳市场MRV(监测、报告、核查)、注册登记交易、配额分配、监督管理等核心规则的研讨,开展了“全国碳排放报送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等的测试,为碳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与技术支撑提供了有力支持。集团还围绕火电板块开展碳盘查全覆盖,聚焦制定统一的核算标准,建设碳资产数据管理体系,以信息化平台为契机全面提升公司以履约导向为主的碳资产管理能力。
本文基于“双碳”背景分析了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梳理了碳管理的部分政策文件,并阐述了管理会计对企业加强碳管理的重要性,剖析了碳资产、碳足迹管理与管理会计各自的内涵和三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构建了基于碳的“宏观战略+降本增效+管理会计报告”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企业依托战略管理会计,以“1+N”政策体系为宏观背景,以企业低碳转型战略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制定适合的竞争战略,最大限度扩大竞争优势;企业提高生产能效,加大清洁能源使用,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与能源消耗成本,达到“降本”;企业加大新型绿色技术研发,依托技术升级或转型,促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投资转化的产品与技术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也为企业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增效”;构建基于低碳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同时,本文结合华电集团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使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与碳足迹、碳资产管理相结合并加以应用。未来的研究将针对不同行业,更加科学、细致地分析管理会计在碳资产、碳足迹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 冯巧根:《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管理会计——导入、变迁与发展》,载于《会计研究》2018年第8期。
[2] 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载于《会计研究》2020年第8期。
[3] 华电集团项目课题组:《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第1期。
[4] 黄昊、李玲、宋玥:《双碳目标下火电厂碳成本精细核算及其决策应用——基于对A火电厂的实地调研》,载于《管理会计研究》2024年第2期。
[5] 黄婉霞:《碳管理会计报告在低碳管理中的应用探究》,载于《财会通讯》2024年第7期。
[6] 潘飞、雷喻捷:《构建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探索》,载于《会计研究》2023年第8期。
[7] 宋昊、朱灵梅、张翠萍:《“双碳”目标下炼化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研究》,载于《财务与会计》2022年第21期。
[8] 汤芳、代红才、张宁等:《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影响分析及推进路径设计》,载于《中国电力》2023年第12期。
[9] 杨啸:《中国迈入碳足迹管理新时代》,载于《生态经济》2024年第8期。
[10] 张川、罗文波、聂洪迪:《管理会计报告展望——基于会计理论框架视角》,载于《会计之友》2021年第16期。
[11] 张燕雪:《基于碳足迹管理的电商行业管理会计体系研究》,载于《财会通讯》2023年第17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